什么是士大夫?
-
日常行政工作的承担者
-
儒家文化的传承者
士大夫词的来源
-
“士”最初指成年男性,后面变成贵族阶级的通称
-
“大夫”,阶级名称。贵族阶级内部排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
总结,所谓“士大夫”就是早期中国社会中对于贵族阶级的通称
士大夫工作
-
“事”,处理公务,承担国家日常行政
-
“学”,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 周朝礼法,贵族子弟进校学习,称为“学士”,后用来翻译西方传进来的大学本科学位
从封建士大夫到帝国士大夫
-
历史背景
-
西周以“礼”治国,“礼”是一套成系统的仪式规范。
-
东周时期,规范失效,孔子称为“礼崩乐坏”
-
孔子主张重新实行以礼治国,核心精神”仁“
-
-
礼崩乐坏后,原有贵族阶级解体,封建士大夫逐渐消失
-
战国时期兴起的变法运动,目的是用官吏取代贵族,建立官僚制政府
-
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帝国士大夫逐渐形成
”儒生“和”官吏“关系
-
儒生和官吏代表封建士大夫身上的两面,两种人必然产生尖锐的矛盾
-
儒生代表文化传承,追求社会理想
-
官吏代表日常行政,追求效率优先
-
-
秦始皇完全用官吏治理国家,最大限度动员社会资源,最终激起民变。秦朝二世灭亡
-
西汉王莽任用大批儒生,示图回复西周制度,空有治国理想,却无治国技术,最终被豪族推翻。
-
最终中国社会走向”儒生“和”官吏“的中间,兼顾理想和效率。
-
汉武帝”霸王道杂之“,霸道用吏,王道用儒
-
光武帝刘秀,实现两者融合
-
”尊儒“,营造氛围,让吏向儒靠拢
-
”吏化“,让儒生具备官吏的技能
-
-
士大夫政治影响
-
士大夫政治是一种精英政治,赋予文化阶级以特权
-
士大夫政治让中国文化有”学以致用“的传统。因为士大夫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处理行政事务,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就难免要服务于政治的目标。
-
好处:使中国文化有了实用主义精神
-
坏处:追求狭隘的政治,压制纯粹科学和纯粹艺术的独立发展
-
-
士大夫政治的核心精神,叫作“和而不同”。面对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工,古代中国并没有不断创造新的角色去适应这种分工,而是创造出了士大夫这个群体,把各种角色都统一到高尚的道德理想之中
士大夫精神启示
-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将知识、道德和责任视为一体,并以此作为人格升华的目标,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将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其实就是在说人不应该成为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以人格的升华为目标。
-
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的现代世界,我们可能经常会感到,自己好像变成了社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越来越被工具化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妨去重新感受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从中去寻找对于我们生活的启示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