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及其至也

梁多原 / 2024-03-12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is obvious and yet obscure. The ordinary man and ordinary woman in all their ignorance can yet have knowledge of it, yet in its perfection even a sage finds in it something which he does not know.”

上述这段话出自《中庸》,意为君子的道既明显也晦涩,普通民众就能理解,但其更高层次,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初看这句话,似乎是讨论道的本质,表明道存在高低之分,只有圣人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并且不能完全掌握。然而,但为什么要说“及其至也”才能看出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呢?这是人与人的差距吗?另外,为什么开头便说君子之道“费”呢?

这引起了我对“及其至也”的思考,或者说把静态的“至也”看作是动态的“及至也”。简单点说,在追求“至也”过程中,有某种普通人具备,而圣人异于普通人的东西。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行动!

想减肥无非就是“少吃多动”,道理很简单,但想减肥并去做的人却很少。吸烟有害健康,却有无数人趋之若鹜。问题在于想减肥的人给自己设定了无法相信的目标,因此很难踏出第一步。相反,新吸烟者告诉自己只吸一支,很容易就迈出第一步,在得到尼古丁或满足感的反馈后,进而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因此,即便是有害健康的行为,在行动之后也很容易忽略其坏处。如果在准备减肥时也能让自己行动起来,那么过程中的痛苦感也会在某种反馈作用下渐渐淡化。

同样的,很多人想学好英语,尝试过使用各种app,某墨,某词斩,某流利说等。然而,为什么最终都会放弃呢?也许是因为某墨太单调,某词斩只记住了图片而忘记了单词,某流利说好内容收费等原因。但仔细思考,这些真的是最终放弃的原因吗?如果某墨图文并茂,某词斩提供更多选择,某流利说免费,结果会有所改变吗?其实,每一次的动摇和犹豫,都是对自己“高效性”的认可,以及对外在因素“无效性”的否定,只要多坚持一会,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这进一步可以延伸到对教育的认知。

好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距在哪儿?一般学生可能学历再高,也只懂得“知识”,“识”意为辨认好坏,即学到了信息本身,如同吃饭一般平淡无味,只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好学生不仅懂得“知识”,还学会了“知道”,这里的“道”是更高层次的感知,他们达到了“自知”的状态,会去思考、总结、感悟,如同不仅在吃饭,还学会品尝其中滋味并道出缘由。汉字的博大精深,“识”和“道”一字之差,就可产生千差万别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如果学会了从“知识”过渡到“知道”,那么他的进步速度会非常快。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的“知道”,但很多人却把重心放在了“知识”上。好学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将简单的东西重复化,将重复的东西极致化,便能达到“知其味”的境界。

那么,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呢?当然有!多写总结,吾日三省吾身。

我最近在学爵士,每当我感到进展缓慢时,我就去请教老师,而小园老师总给我同样的回答:“练多了就会了”。我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这句话又把我的思想拉了回来,确实多练习我就会了。虽然之后我可能会再次问同样的问题,但我知道答案不会改变。只要听到这个答案,我便有了方向。

现在回头再看开篇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能理解。不过,圣人比普通人做的更多一些。但是,人无完人,圣人亦如此,他们却在追求“至也”中不断行动。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也能明白“及其至也”。

2024-03-12